节日档案馆 > 节日风情 > 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历史传说简短20字

清明节的历史传说

1. 节日起源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柳树树洞的那块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2. 节日意义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混淆,直到宋代才形成超越寒食节的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

3. 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4. 节日活动

体育活动可以生发阳气。随着天气转暖,我们迎来了万物生发的春天。所谓发陈,即生发陈新的意思。这时春天阳光明媚、惠风和畅、天清地明、气爽景宜。人们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多到户外进行体育活动。清明前后人们在荡秋千、蹴鞠、射柳、打马球等各项体育活动中陶冶性情、欢娱身心。并把荡秋千作为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且用彩带做成秋千索拴于其上人们踏索而荡故称秋千。

5. 节日饮食

清明节的饮食既丰富又新鲜。由于融入了寒食禁火与冷食的内容后其食品因之而较为丰富与新鲜。如既有寒食的蒸饼、糕点等食品又有以青稞为原料制成的青精饭并从寒食节所禁食的生鱼生肉中获得新的营养补充从而丰富了饮食范围并且增添了勃勃生气使得人们在暮春佳日仍得享受春天的暖意和生机而不会因寒食的短暂实施而错过一年的春光。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